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美文随笔

归地不是虚无

推荐人:admim 时间: 2023-10-10 21:41:52 阅读: 次

归地不是虚无

【篇一:归地不是虚无】

因为学业繁重,我已经许久不曾回家了。从作业堆中抬头,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阴雨,我的心中忽地冒出了想家的念头。这个念头一经破土,便迅速生根、发芽,一发不可收拾。

语文课本上,曹文轩在《前方》中写道:“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。”诚然!幸好,我马上可以回家了。

家里什么都好,没有熄灯,不必晨跑,可以放着音乐,可以光明正大地洗衣服,没有匆匆忙忙,没有心力交瘁……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撇开心中向往之地的所有缺点,仿佛那是一个没有阴影的世界。

然而归家之途并不顺利,约好的聚餐临时取消,又因为没有钥匙,我在寒风与细雨中苦苦转悠了两个多小时。此时,客厅中妹妹的哭闹声与敲打门窗的声音闯入耳中,各种不安与烦躁蜂拥而上,让人生不出一点兴致。我望着窗外阴暗的天空和延绵不断的雨丝,心中不由得生出了几分愁绪。

心中所想的家与现实中的家果然是不尽相同的。看来,心中之苦的确无可避免。由于幻想,苦反而更苦了。但既然这样,那么家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它既然不能给人以心灵上的归属感,那它能带给归人的又是什么呢?

也许我们没有非常直观的感受,但家给归人的温暖总能见于微不可见之处,像萤火,光虽微弱但又确实存在。也许我们会觉得家无甚特别之处,无非多了一些生活琐事罢了,但正是这些琐事,给人以平和温暖之感。学校里,不会有人关心你吃了什么,不会有人给你一个猝不及防的安慰的拥抱,不会有人有十足的耐心来开导你。但是,这些在家中随处可见。正是这些日常琐事,让家有了体温,有了呼吸,也有了生命。尽管在许多人看来,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,但不可否认,它的确给了我们支持和力量。

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个体之一,每个人只能靠自己进行各种活动,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是分明的。而在家中,界限模糊了,家就像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放飞自我的一处港湾,一切都是轻松的,随意的。

对于那些认为家可有可无的人,我想说,也许家不是实际上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,但它是一个载体,承载着关怀和力量,以及来自亲人的温暖。我想,这也是为什么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这样的诗句,还是能一如既往地打动我们。

家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,必不可少,是不可割舍的一部分。家也绝不仅仅是虚无的幻想,我们从它那里得到温暖,也会将这份温暖铭记于心。

【篇二: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——读《虚无的十字架》有感】

她,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,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;她,自小体会不到母爱,却依然笑着前行。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,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,无法脱身。

父亲朋友之死,亡妻之痛,扑朔迷离的真相……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,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。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,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,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,她一次次冒险,侥幸逃脱。

人的一生中,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?她善良乐观,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,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;她正直勇敢,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,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。她就像一张白纸,不食人间烟火,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。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,她的美好终于来临。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。

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。正如,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。

【篇三:勿做光热里的虚无】

房龙在其著作《宽容》中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远方的山谷中,人们将那些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先驱者们视为异类,并固执地坚守祖先留下的思维定式。很难说这个故事于今没有意义,因为,虽然我们早已在科技发展下学会不再墨守祖先留下的部分思维定式,但却也恰是将我们从一种定式中解救出的元勋——科技,将我们带入另一种定式——像计算机一样地思考。盲目的执行,虚无的服从。

“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,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,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,罔顾后果。”像计算机一样思考,也即按部就班地,按照严格设计好的程序一步步思考,永远跳脱不出程序的设计,定式的禁锢。这样的思维方式,永远不会“节外生枝”,也因此错过了得以使人类成为高等动物而非普通动物的某些东西。比如,价值观和同情心。人类的对错判断,以及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,是计算机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。

思想启蒙,时代日新月异,我们早已超越了旧时君主专制背景下顺从中央统治者价值观的时代。我们可以自由选择、履行、赞赏或否认各种不同的价值观。同样地,我们也能够在同情他人之余,不再为自己的无能而感慨,几乎人人都可以对他们同情的对象施以不同程度的援手。恰是这两样品质,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光辉灿烂的人类发展史。甘地解放印度,黑色人种追求民族平权,女性为自己的权益发声,哪一样不是由价值观发展而来的社会进步呢?辛德勒的名单上划着无数的圈,苏琼为拯救灾荒百姓不惜让自己受牵连,同情心使人性熠熠生辉。计算机的思维方式,固然有其优点——它严谨,精确,不会出错。然而,恰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下所青睐的这种高效率的思考方式,阻隔了一切有关“人”与“人性”的发展与可能。像计算机一样思考,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成为麻木的行尸走肉,或被囚禁在自我的牢笼中,或机械地听从别人的指挥,罔顾对错。

然后,未来或成为《1984》里那样,失去了价值判断能力的人们盲目跟随老大哥;抑或如《美丽新世界》一般,人类失去了一切情感。在自我封闭下,世界真如莎士比亚所言那样,“外面充满了声音和狂热,里面却空无一物。”

勿做光热里的虚无,不是去追随外部世界的光热,而是使自己的内心枝繁叶茂,悄然生长。然后,才能迎来真正的美丽新世界——科技同人文并举,科技同人性和谐共存。

【篇四:繁华落尽,一片虚无】

深粉红色的花瓣随着雨丝洋洋洒洒地落下,透明的雨帘模糊了我的视线,这种若有若无的感觉,组合在一起,就是一场极其华丽的视觉盛宴。不久,雨停了,花落了,刚刚用既妖冶又纯洁的深粉红,演绎了一场华美“花雨”获得无数人称赞的花瓣,现在静静地躺在泥土里,也无人问津。终究,繁华落尽,一片虚无。

在你的一生中,或许在事业上有了很大的成就,因而令你名躁一方,但“欲戴皇冠,必承其中”,你头上的这顶皇冠只是暂时的,要知道,有多少的人在觑视着你头上的这顶皇冠,如果你只凭着这一项成就,就想一直戴着这顶皇冠,那是不可能的,除非你更加努力,否则就请时刻做好皇冠被拿走的准备。而没有了这顶皇冠,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人顶替了你的位置,你的名字将会从人们的脑海中渐渐淡忘,逐渐消失……

这繁华的城池,有时让我感到陌生,幸福的定义连番升级,拒绝回到初始版本。现在也有许多的人想努力爬到最高峰,他以为到了那儿,幸福的大门就会向他敞开,殊不知,当他爬到最高峰后,越来越多的压力接踵而来,压得他逐渐喘不过气,他才知道,站在山底下,抬头仰望站在最高峰的人,嘴角浮现出一丝平淡的笑,那才是最轻松的。

那么多人为求名利,声望,不计代价,只想在大众心中留下他的名字。我觉得,追求这些东西,还不如踏踏实实工作,以后和一家人一起环游世界,给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。

本文标题:归地不是虚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