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曾活过-追溯徐志摩的一生1
一个人的一生该如何界定,或许谁都没有权利。只是那些死去的人们,用他们鲜活的过去,通过人类发明的各种渠道灌输着孜孜不倦的气息,让现在变得丰富,让心灵寻到根源……
他曾活过。
他是一颗浪漫的种子,却不幸地降生在那纷乱动荡的年代。如果不是如廊桥遗梦般的剑桥的两年陶冶,那深埋的浪漫或许永远都不会挖掘……但命运的事,谁又有力量改变呢?
对于徐志摩来说,在剑桥的短暂的学习时光却是美好的。回国后,在当时中国那个贫乏苦涩的年代,在国内外强烈的冲击对比下,徐志摩那颗浪漫的心灵被一次次撕咬着。在读了《徐志摩散文集》后,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,令人受益匪浅。在他的笔下更是有对丑恶的揭露、对社会的批判、对人生的思考……
其中《再剖》引起了我的共鸣,它讲述了人除了我们切身体会的“明显的生活”,还存在另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超越实际的“生活的影子”。正如王小波所说:“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。”初二下学期,我的各科成绩毫无长进,依旧那么平淡无奇,我对此感到无能为力。再加之各种学习、复习、做题,乏味的生活让我慢慢失去了动力。从一开始便被一种价值观洗脑:必须好好学习,考上好高中,考上好大学……但我却从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。看着整天碌碌无为的自己,忽然觉得人生真可悲,于是意志消沉……偶然一次机会阅读了几篇诗词,于是就像是在心里打开了另一扇窗:辛弃疾“不恨古人吾不见,恨古人,不见吾狂尔。知我者,二三子”苏子瞻“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”欧阳永叔“人生自是有情痴,此恨不关风与月”如此类似。那一刻自己仿佛重生,终于体会到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欣喜。徜徉在这文字里,人生自此有了方向,生命开始自觉。
相对于徐志摩的散文而言,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那迷离的爱情。世人人都说徐志摩是渣男,但在我读了散文《致陆小曼》后,便觉得世人误会了先生。什么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对于徐志摩这样的接受了西方教育,追求自由和浪漫,对爱情充满幻想和期待的青年来说,无异于是在道德绑架。他自己其实也是一面受困封建一面企图突破,所以他一面结了旧式婚姻,一面在寻找爱情中自我挣扎……于是他与张幼仪的婚姻便成了封建制度下包办婚姻的牺牲品,二人亦皆是旧式婚姻的受害者。
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,他与林徽因淡淡的情愫令人唏嘘,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沉,却又坎坷多舛。“得之,我幸,不得,我命”徐志摩是率性之人,不缺才华与激情,缺的是理性,他是带着一种爱情的理想主义在做许多破坏道德的事,因此成为人们口中“无德”的范例。
从这部散文集中,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那短暂而又纯粹的一生。他在追求自由和自身幸福的同时,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。他那用心灵中淌出的热泪幻化的一篇篇优美无比的文章,为那个时代中苦闷的日子投下一枚枚宛如希望的焰火。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,我认为徐志摩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……
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,徐志摩告别了自己短暂的一生,时年34岁。但真挚的生命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永存,他把自己的灵魂写入了一篇篇感人肺腑的诗稿文卷中,那凄美的爱情开拓了当时社会人们渴求自由依靠的性情。或许我们不该提起这些已经沉睡安宁的心灵,让他彻底的休息在那宁静的天堂吧,让我们苦涩的心灵在那一卷卷的文字中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向吧,或许这才是生命能真正被延续的全部意义……
他,曾活过。
本文标题:他曾活过-追溯徐志摩的一生1